20年前,电影《甲方乙方》里的一句台词流行至今,“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20年过去了,中国电影走过了市场化初期的艰难探索、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创作和美学观念的更迭流变,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望即将过去的2018年,中国电影业经历了一波令人欣喜的现实主义美学的回潮,“内容为王”、“口碑至上”等观念逐渐成为共识。与此同时,宣发乱象、税务风波、票补结束等年度电影大事件,则让影视行业遭遇了发展的拐点与寒冬。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2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了中国电影年度论坛2018-2019暨“中国影视蓝皮书2019”启动仪式。在场业界和学界的嘉宾从艺术与美学、工业与产业、文化与社会等高度回眸2018中国电影,总结并分析当下中国电影的创作格局与产业现象,进而前瞻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
“中国影视蓝皮书2019”正式启动。
《中国电影蓝皮书》、《中国电视剧蓝皮书》是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合作推出的年度“影响力影视剧”案例报告。本套“蓝皮书”以“影响力”为关键词,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两校学生初选的基础上,经由国内50位知名影视学者、评论家投票选出2018年度中国电影、电视剧作品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各十部作品,产生“2018中国电影、电视剧年度影响力榜单”。“蓝皮书”以此二十部代表作品(电影、电视剧各十部)为个案,深入剖析中国电影、电视剧行业年度十大重要现象,从中归纳2018年度中国影视产业创作与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以此见证并推助中国影视创作的“质量提升”、影视产业的“升级换代”与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建构。
现实主义创作的大年
从创作风格来看,2018年的中国电影呈现了何种风貌?在场专家的一个共识是,2018年现实主义创作全面回归,是现实主义创作一个难得的大年。《我不是药神》《找到你》《江湖儿女》《无名之辈》《狗十三》等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在2018年都获得不错的口碑。
2018年度爆款电影《我不是药神》海报
为什么这两年像《我不是药神》这样关注现实问题的电影能成为爆款,而像《影》这样在艺术上做了极致探索的电影,在评论界和观众区产生的反响不大?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范志忠的解释是,随着好莱坞大片的狂轰滥炸,电影作为视觉的奇观已经无法打动大众了。“依靠工业美学的精神打造的重工业电影大片只是靠营造奇观的世界来吸引观众,但制造文化现象的可能性在中国越来越小了。我们本来最关注现实、具有批评力度的电视评论节目开始衰竭了,反而是我们的电影能够关注到现实的话题。”
2019年现实主义题材还能否取得这样的可喜佳绩,导演宁敬武态度审慎。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需要三四年的累积,像《我不是药神》这样的剧本要有两年左右的打磨,还需要有两年左右的制作、上映时间。“三四年对我们创作的环境,包括创作对题材的态度,包括他展开的深度、专业化的程度等等有一个长时间的考量,所以说在今年的这种几个变动之后,现实题材能不能还有这么大一个产量和完成度,确实也存在一些变数。”
口碑爆棚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大年,而现实主义内部也呈现出一种多元性。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认为,今年不仅有《我不是药神》这类悲情式的现实主义,也有像《一出好戏》这样的荒诞假定的现实主义,也有《无名之辈》这样黑色幽默风格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不应该越走越窄,没有统一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是非常宽广的。我们在欣喜于现实主义在今天的崛起新生之时,也要考虑到现实主义的多样性的问题。”
今年是产业的小寒,创业的暖冬
从电影产业的角度来看,2018年也是多事之秋,从现场嘉宾的讨论来看,气氛远谈不上高昂。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用“产业的小寒,创业的暖冬”这句话总结今年的电影产业。他认为,今年电影业受五大因素影响。第一大因素是利好的因素:适逢40周年改革开放纪念,各个方面非常重视电影。而其他四个则给电影产业带来了某些不可控性。比如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对电影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对三四线城市的电影消费有非常明显的影响。第三个因素是今年有多部电影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从《芳华》《无问西东》到《我不是药神》等,年中崔永元曝光影星范冰冰阴阳合同的事件更是引起整个娱乐圈的地震效应,带来了包括对明星片酬的限制、税收风波,这些事情最大的影响是导致电影产业偏离了原有的运行轨道。而第五个要素涉及机构调整,即电影局从中央到地方都归各地的宣传部门主管。
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在当前的外部因素影响下,今年能完成突破600亿的“小目标”吗?尹鸿注意到,今年的市场相对疲软,600亿的目标到现在为止,还不敢保证绝对拿得到。“还要每天保证1.5个亿左右的票房规模才可以冲破600亿。即便达到600亿,这也是我们去年预期最低增长,但是到今年已经变成最高目标了。”尹鸿说。
尹鸿提到当前电影业的一个最大特征:今年大家在产业上的不确定性非常明显,电影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知道会走向哪里。“有的新项目已经准备差不多了,但是大家不太敢马上上,特别是一些大型项目,因为投资三个亿以上的项目如果没有得到确定的保障,很难往上走。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对于明年下半年中国电影的影响会比较明显。”
电影划归中宣部管辖,这是利是弊?北京电影学院研究院刘军认为,这是一个大好消息。刘军谈到,这些年来中国的电影审查已经放得很开。过去,在资本驱动下,劣币驱逐良币,烂片挤走好片,刘军的预期是,2019年,政府一定会有措施提振优秀的作品。
2018年这一连串事件让电影界对2019年期待不高,对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所所长刘汉文认为,这个现象客观存在,无需回避。不可能一直是春天,但是也不可能一直是寒冬。
刘汉文提醒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研究观众。中国电影观众基数将近13亿,有很多影片不应该追求整个院线都上映,而应该研究好观众,做好精细发行。刘汉文注意到《爸,我一定行的》这部电影,潮汕取景,潮汕演员班底,潮汕话对白,制作成本不到100万,发行主要在广东潮汕地区,最后票房接近4000万元,就是因为很重视潮汕地区的观众。
潮汕话电影《爸,我一定行的》海报。
刘汉文还提到,我们应该重视对于终端的研究,点播影院的发展值得我们更加重视。“有很多的影院上座率不是特别的高,但是大家到影院去有可能不仅仅是想看电影,比如几个人一起想到影院里去点播一个电视剧,有没有这种可能性?点播影院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现场也有嘉宾对中国影视行业的未来信心满满,比如优尼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成胜。在他看来,跟日韩比起来,中国有一个广阔的市场,以量换质是迟早的过程。“十年前我们大部分人用三星和诺基亚,今天我们以用华为手机为荣,所以我想影视行业也有这么一个过程。”
明星崩塌、喜剧崩塌,IP的商业价值被夸大了吗?
宁敬武注意到2018年的三个崩塌:明星崩塌。这与崔永元发起的明星税收风波有关,而且他认为明星的商业价值在衰减。今年许多高票房的电影和明星商业价值间没有直接的等量关系。因此,宁敬武认为,电影明星的影响力在一个电影中的商业价值到底有多大,我们需要重新反思,更多注意到明星以外的主创的价值,这是电影越来越成熟的标志。
第二个崩塌是IP的崩塌,比如《爱情公寓》已经变成负资产,在宁敬武看来,前两年我们过于夸大了IP的商业价值。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教授戴清表达了不同意见,她认为IP不灵可能是阶段性的。从数据来看,网剧对IP的依赖非常大,大IP还是有市场价值和票房号召力,比如说《将夜》。
第三个崩塌是喜剧的崩塌,一个例子就是开心麻花的喜剧电影《李茶的姑妈》票房不佳。宁敬武注意到,喜剧不再作为中国产业半壁江山以上的一个票房的存在了。
而对此,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也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喜剧文化在今天多元化了,和其他类型结合。比如《唐人街探案》是喜剧与悬疑结合,《超时空同居》是和爱情、科幻的结合。“喜剧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它倒不至于崩塌,它成为了一种美学情调。因此,我觉得喜剧文化的道路也是非常宽广的。”
未来电影的活力来源于技术创新
备受瞩目的新生代导演毕赣在第55届金马奖上收获三项技术大奖: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最佳音效奖,陈晓云把给毕赣的这三个技术奖看作未来的国产艺术电影的一个良性的走向,意味着虽然是艺术片,但在艺术质地上跟其他类型片相比毫不逊色。
技术也是这次影视论坛上被频繁提到的一个关键词。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就谈到,活力来自于技术的进步。他注意到,现在各个电影节都有VR单元,一些非常成熟的VR电影已经冒出来,技术的活力未来会带来很多的新作品的产生。
张艺谋电影《影》剧照。
张艺谋的电影《影》虽然在评论界和观众区评论一般,但在场好几位嘉宾都认为,我们要重视这部电影在技术上的突破。比如邓超一人分饰两角,张艺谋拒绝使用电脑CG合成技术,坚持实打实的瘦身和塑形,演出两个角色的巨大差异。再比如,将自然的完整色彩褪色为接近水墨。这种种技术实验对未来电影的发展的作用不应忽视。宁敬武就谈到,我们要关注中国电影产业能级的提升。“张艺谋的《影》的产业形态和他的技术对中国电影来说,提升了非常大的能级。所以说这些中青年导演老导演组合在电影产业上技术上的提升,实际上给未来中国的电影铺下了很好的基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产学研促进委员会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cjie.com/2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