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组件非正常涨价,打断了光伏度电成本下降的趋势,但这只是光伏发展漫长过程中的一个插曲。同时,众多开发企业发现地方政府的胃口越来越大,为何项目要配套产业屡禁不止?这根本的原因还是光伏技术进步之后,具备一定的支付能力。
从长周期看,只要人类能够制造的东西一定会过剩,如果再补充一点,只要中国人能制造的东西一定会很快过剩。根据光照资源不同,目前光伏的设备发电成本在0.2-0.4元/kWh,过剩的压力持续刺激技术进步,度电的技术成本继续向0.1元/kWh进发。何时能够达到,很难预测,但是伴随着技术前进的过程,光伏发电与基准价电价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大,这个差额的分配将改变电力市场和其他行业的商业结构。在此,我们简单分析
谁能获得这个差额:
一
地方政府首先获得光伏降价的红利,通过要求投资企业必须配套产业或涨地租等方式。投资企业对投电站要配套产业的模式深恶痛绝,国家能源局也反复喊话,不准设置门槛,但是却毫无办法。原因有两个,首先,国家能源局完全下放了项目审批权,项目的决定权在县市政府;第二,光伏的降价空间确实可以支付这部分成本。3060让电力投资企业只有新能源这一条路,社会上还有大量的资金在乱撞,总有人愿意多付出代价拿到项目开发权。
很多人会问,配套产业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答案是很难解决。除非国家全面上收项目审批权,才有可能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从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看,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从积极的意义来看,确实刺激地方政府落新能源电站的热情。
二
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将受益于光伏降价带来的付费能力。2019-2021年的平价项目干完之后,2022年开始,预计无论保障性并网还是市场化并网,都需要电站自己支付一部分灵活性的成本。这个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即光伏必须支付那些能帮助自身规模不断增长的服务,而不是让地方政府把差价全部拿走。特别是大量波动的风光进入电力市场之后,将进一步逼迫电改提速,预计未来分布式光伏也会配储能。希望下一步配套储能的政策能够符合市场规律,而不是一刀切式,完全不管储能服务的质量。
三
下游电力用户,最终会享受到低价&绿色的电力。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光伏的优势是便宜而不是绿色。未来技术进步带来的低价绿色电力将让电力用户受益是光伏的终极目标,这个过程也将改变很多产业的空间布局。即将出现变化的就是化工,化工行业的脱碳主要就是尽可能减化石能源作为原材料,主要的替代就是风光制氢来实现灰氢到绿氢的转变。现在绿电制氢还没有价格优势,后面化工逐步纳入碳市场,同时光伏成本进一步下降就会出现破局的关键点。部分机构做过关于绿色化工的研究,认为随着电价的变化,中国大量化工会向风光资源好的地区转移。
对此,我们认为产业的空间转移不受限于单一因素,但是毫无疑问,风光资源作为新世纪的类石油资源,必然对产业的布局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并不是只有制造业受制于电价,数字时代比拼的算力资源也同样受制于电力供应,后面数据中心等的布局也将重点考虑能源的支出和脱碳的要求。
光伏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未来主体能源的地位,那么也必须承担主体能源的责任,控价保供是必须实现的,希望通过全产业链的努力,早日实现0.1元/kWh的目标。
碳中和产学研促进委会定位
政府方面:认真做好国家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与宣贯、落实相关政策调研、协助地方政府做好碳中和一揽子解决方案等工作。
企业方面:在“双碳”目标的政策环境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碳中和服务交流平台,为企业提供节能减排技术咨询及信息服务,提升其碳减排和碳资产管理能力。根据碳中和整体目标,结合企业行业特性,提供企业中长期绿色低碳发展规划技术服务。协助企业建立政策规章制度体系、碳排放管理组织机构、碳资产财务管理体系、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支持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机制、健全企业碳排放管理系统,为企业制定碳市场配额管理策略。开展碳排放交易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规避方案研究,提高企业在碳市场中的主动权。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企业的权利结构、企业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等进行有目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提供企业用能权有偿使用交易过程中涉及的政策解读,市场信息动态跟踪、交易行为指导等技术支持,以便企业适应目前碳约束下的国内外新经营环境。
社会方面:面向全社会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扩大“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信息传播、推广绿色责任理念、引导大众低碳消费、提高全社会节能减排和低碳意识。
碳中和促进会方面:联合政府、智库、企业、社区等相关方,协调和推动实现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开展研究提供独立信息,举办会议呼吁达成共识, 与政府合作实施试点项目等方式,推动政府或国际社会将碳中和等议题纳入政策议程。通过信息披露,开发温室气体核算、报告和审计的全球标准,支持企业衡量、管理和报告温室气体排放等方式,推动企业积极实现碳中和。通过联合合作伙伴设计和实施地方和社区碳中和试点、提升碳中和等议题的公众认知等方式,支持和赋能社区、园区、自然人应对气候变化。
碳中和促进会定位
政府方面:认真做好国家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与宣贯、落实相关政策调研、协助地方政府做好碳中和一揽子解决方案等工作。
企业方面:在“双碳”目标的政策环境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碳中和服务交流平台,为企业提供节能减排技术咨询及信息服务,提升其碳减排和碳资产管理能力。根据碳中和整体目标,结合企业行业特性,提供企业中长期绿色低碳发展规划技术服务。协助企业建立政策规章制度体系、碳排放管理组织机构、碳资产财务管理体系、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支持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机制、健全企业碳排放管理系统,为企业制定碳市场配额管理策略。开展碳排放交易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规避方案研究,提高企业在碳市场中的主动权。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企业的权利结构、企业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等进行有目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提供企业用能权有偿使用交易过程中涉及的政策解读,市场信息动态跟踪、交易行为指导等技术支持,以便企业适应目前碳约束下的国内外新经营环境。
社会方面:面向全社会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扩大“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信息传播、推广绿色责任理念、引导大众低碳消费、提高全社会节能减排和低碳意识。
碳中和促进会方面:联合政府、智库、企业、社区等相关方,协调和推动实现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开展研究提供独立信息,举办会议呼吁达成共识, 与政府合作实施试点项目等方式,推动政府或国际社会将碳中和等议题纳入政策议程。通过信息披露,开发温室气体核算、报告和审计的全球标准,支持企业衡量、管理和报告温室气体排放等方式,推动企业积极实现碳中和。通过联合合作伙伴设计和实施地方和社区碳中和试点、提升碳中和等议题的公众认知等方式,支持和赋能社区、园区、自然人应对气候变化。
发布者:碳中和-碳达峰,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ecjie.com/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