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参馆网站11月30日刊登了题为《排除在手术室外》的文章,作者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医学生克里斯托弗·马贡。文章称,中国实际上能做手术的外科大夫人数不足。
2015年6月,医生告诉69岁的帅水清(音),她患上了胃癌,需要做手术。她来到位于成都的华西医院。这家医院是在中国最好的医院之一。她在那里为了排一位外科医生的手术等了6周。到接受手术时,她已经陷入休克。外科大夫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其他器官。她在一年后去世。
文章称,很难说,早点做手术是否会拯救帅水清的性命。但她的例子揭示了中国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即病人对医疗的需求远远超过中国提供医疗的能力。病人往往要冒着风险等待很长时间才能接受手术。这不是因为中国缺乏外科大夫,而是因为实际上能做手术的外科大夫人数不足。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拥有的外科医生数量同其他中高收入国家相同,但总体来说,中国外科医生进行的手术比其他国家外科医生少40%。
手术产出为什么这么低?一个原因是亲身实践的培训太少,当中国的外科医生完成手术培训,很多人很少有机会做手术。培训后,他们可能会花很多年协助资深的外科大夫或从事一些简单治疗。2016年,中山大学的一些中国公共卫生专家在英国《柳叶刀》周刊上撰文说,在中国,不足5%的手术是由43岁以下的医生完成的。他们写道:“今天中国各个层次的外科受训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亲身学习的机会太少。”
文章称,作为一名研究中国外科教育的美国医学生,马贡曾经在中国的时候已经了解了上述数据。美国体系有着“看一个、做一个、教一个”的风气,在美国,医学教育工作对医生来说是最受尊敬的就业形式。所以,当马贡来到中国,看到中国学术性医学中心里实践性教学之少依然让他吃惊。马贡发现,年轻外科医生通常要花数十年才能等到机会停止旁观、开始做手术。在美国,在一定安全和实践约束之下,外科医生会给予受训者最大的自主权。
在中国,有关的学习被推迟了。举北京一家一流医院的一名眼科医师的情况为例。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她完成了一个医生实习项目。现在是一个著名眼科医院的眼科主治医生。除了她繁忙的培训计划,她还设法发表了数十篇同行评议的研究论文。我问她做过多少台白内障手术。她说:“一台也没有。我看了很多台手术,但从来没有操作过。”她这个职业阶段的美国眼科医生就算没有做过数百台这类手术,也做过几十台了。
由于很多外科医生只能在职业中期之后从事手术,这个体系制造的瓶颈会影响对病人的护理。例如,在中国,一半的失明病例源于没有接受白内障手术,但却只有36%的中国眼科医生可以做手术。结果,中国人均白内障手术率比资源较贫乏的越南和印度还低很多,比起美国就更低得多。在美国,不足15%的失明病例源于白内障。
文章称,高水平的外科医生常常集中在大型医学中心,这导致小医院缺乏有经验的医生,而大医院挤满了寻求专业医疗的病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妇产科医师龚晓明(音)说,这种情况导致一些乡村病人冬天在寒冷的北京排队等待几天,只为做一个简单的检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产学研促进委员会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cjie.com/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