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碳中和产学研促进委员会首页
  2. 碳减排
  3. 文化平台

传统艺术与古代日常密不可分

传统艺术与古代日常密不可分

  这些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艺术,透过这扇窗户,能够审视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社会风貌、生活日常和价值追求。中国传统艺术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和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紧密相关。《根源之美:中国艺术3000年》(全三卷)对于了解中国艺术的浩瀚气象,带来多方面的启发。

  本书作者庄申是享誉国际的艺术史家,中国艺术史学的重要开拓者,除了本书之外,《中国画史研究》《中国画史研究续集》《元季四画家诗校辑》《扇子与中国文化》等著作,在学界影响深远。本书是庄申1978—1987年期间,陆陆续续撰写的120余篇艺术随笔而成。书中的每篇文章皆能独立,皆成话题,有趣有料。本书用温情的汉语言,以历史朝代为序,由商周时期的甲骨文起笔,止于清代“唾壶”(痰盂)的演变。每编分器物、绘画、书法、服饰、雕刻与建筑等若干章节,从艺术品的风格、造型到用途,揭示其蕴含的文化、历史、社会、宗教及哲学要义,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艺术洞察力。

  书中认为:美的存在抽象而不具体,艺术则必须依附某种具体事物而存在。而艺术的存在,形式上与文学、宗教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思想根源。本书“自序”中,作者认为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然而,中国传统艺术并没有被古代学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因为各个门类的艺术等级高低不同,诗文最高,其次是绘画与书法,再次是建筑和雕塑等等。

  《根源之美:中国艺术3000年》一书中,用相当的篇幅论述古代器物之美。如史前的彩陶、商周的尊鼎、战国的玉、汉代的炉、隋朝的陶罐、唐代的酒器、宋的水纹瓶、明清的家具,以及其他杂件。不同种类的器物,不同器物的装饰,能告诉人们它所产生的时代,还能破解古人的生存状态和审美心态。古代器物当中,青铜器的地位格外明显。中国先祖们学会铸造和利用青铜器,意味着历史彻底告别了石器时代,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林林总总的器物中,玉器颇为突出。玉的特性是坚利和温润,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阳刚和阴柔”之内涵不谋而合。玉器承载着伦理,是人格的隐喻。庄申在谈论玉器艺术时,从民俗学的角度抛出一些被人忽略的问题。在影视中,我们见过古代男子佩玉的样子,其实这都是假想。怎样佩玉、佩戴身体的哪个部位,学界一直众说纷纭。庄申在《战国时代的佩玉》一文中认为,战国时代男子佩玉,不仅仅是一件玉环,而是一整套,分别由壁、珩、冲、牙这四种玉器和一些石球共同组成。将这些玉器串为整体,和人的身份地位有关。但是古人究竟是怎样将玉器串在一起,庄申也百思不得其解。

  书中在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时,从作品本身探讨更多的文化寓意。例如,在分析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传世之作《步辇图》时,庄申认为人物的疏密呈示了“宾主”关系。另外,朝觐者禄东赞的窄口服饰上,许多圆点环绕小鸟的图案来自当时波斯帝国的拉珊王朝。这种细微之处,见证了唐朝的开放。再如唐朝张萱的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再现了贵妇春日外出游览的景象。该画作中谁是虢国夫人,谁又是侍女,历来争论不休。庄申则从画面中的人物体态、表情、发髻、服饰等,判断画面中谁是真正的“主人”。

  中国传统建筑则是中国文化的整体性、综合性呈现。庄申在本书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四合院,从历史变迁与伦理道德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中国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木构架”,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北京四合院就是典型的代表。庄申指出:这种建筑体现了数千年来以孝为大的家庭伦理观念,唯有群居于结构谨严的四合院中,方能几代同堂,充分尽孝。建筑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价值取向。不仅在中国,世界亦然。

  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伴随着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民俗学的新发现而出现很多新认知,任何一部著作都不敢妄言一锤定音,《根源之美:中国艺术3000年》也是如此。本书呈现海纳百川的学术气度,明确地从艺术通向文化,从艺术进入生活,散而不乱,彰显了庄申对中国艺术理解方式的开放理念,也映衬出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另一种方向。毫无疑问的是,中国传统艺术是一座大宝库,需要持续不断地挖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产学研促进委员会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cjie.com/2220.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手机同微信:13601393339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cji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