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债是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品种,随着政策逐渐落地,碳中和债迎来了发展机遇,截至2021年末,碳中和债累计发行1807亿元,已成为绿色债券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回顾了碳中和债一二级市场运行情况,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
2021年2月7日,首批6支碳中和债发行,发行人包括南方电网、三峡集团、 华能国际 等大型国企。2021年3月,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7月沪深交易所相继发布有关碳中和债的《指引》,明确了碳中和债的定义以及发行要求。随着政策逐渐落地,碳中和债迎来了发展机遇,截至2021年末,碳中和债累计发行1807亿元,分布在84个发行主体。预计在政策的进一步支持和扶持下,未来碳中和债的发行与存续规模将进一步提升。不过,目前仍存在制约碳中和债市场发展的问题,如投资意愿不强等等,期待出台更多实质性政策进一步改善碳中和债的投资环境,以提升投资者参与碳中和债市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政策落地,碳中和债迎来发展新机遇
碳中和债其实是绿色债券的子品种,交易商协会与交易所的文件明确了碳中和债的定义,指出碳中和债是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的债务融资工具,需满足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项目评估与遴选、募集资金管理和存续期信息披露等四大核心要素。
碳中和债在2021年才被提出,但是绿色债券在国内已经有六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起步-发展-完善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2015年,央行发布的《关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有关事宜公告》,标志着我国绿色债券的诞生,并配套出台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作为对绿色项目的认定标准。
发展阶段:自2016年开始,国内陆续出台了绿色债券的相关政策,包括逐渐统一绿债界定标准、规定绿色债券核查机构的监管要求,如证监会、人民银行等机构对绿色债券的信息披露、资金用途等做了规定,交易商协会、上交所分别规定了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内容,发改委等七部门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分三级详细规定了绿色产业的范围。
完善阶段:2019年起,根据发展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对绿色债券相关规定进行了再修订。2020年11月,沪深交易所发布指引,规范了绿色公司债券发行上市申请的相关业务行为。2021年7月起央行正式实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该目录统一了绿色债券可支持项目的界定和分类标准,缩小了与国际标准的差异。
绿色债券相关政策的逐渐完善为碳中和债的推行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2021年3月18日,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明确了碳中和债的定义,并为市场发行碳中和债提供了指导。同年7月,上交所发布了包括绿色债券政策在内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特定品种公司债券》,深交所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创新品种业务指引第1号——绿色公司债券》(以下统称交易所《指引》),这些制度对碳中和债在两市的发行运作做出了相应规范。
二、碳中和债市场概览
(一)一级市场发行情况
截至2021年年末,碳中和信用债累计发行151支,发行规模合计1807亿元,其中74支贴标“碳中和债”。从单月发行看,3月是2021年碳中和债发行的最高峰,共发行18支,合计357亿元,此外,4月、9月的月度发行规模也超过200亿元。发行品种上,碳中和债发行以中票、公司债和超短融为主,发行规模分别为1051亿、422亿、285亿元,分别占总发行规模的58%、23%、16%。
具体来看,碳中和债及其发行人具有以下特征:
1.从发行期限看,碳中和债发行以3年及以上的中长期为主。发行期限1年以内、1-3年期、3-5年期、5年期及以上的发行规模分别为285.5亿、356亿、961.9亿、204亿元,占比分别为15.8%、19.7%、53.2%和11.3%。碳中和债发行期限的分布与《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中“鼓励发行中长期产品,避免错配”的表述相符。
2.我国碳中和债整体信用资质较高,主体评级几乎全为AAA级。从发行主体评级看,所有主体的评级均在AA及以上,而AAA、AA+、AA主体发行规模分别为1726亿、62亿、19亿元,AAA级的占比超过95%。
3.碳中和债发行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国有企业发行碳中和债规模占比超过98%,其中央企与地方国企的发行规模分别为1335亿、443亿元,占比分别为73.9%、24.5%,而民营企业碳中和债的发行规模不到30亿元,有待进一步提高。
4.从发行行业看,发行主体集中在公用事业与交通运输。公用事业行业发行规模1123亿元,占比62.2%,其中多为电力公司,交通运输业发行281亿元,占比15.5%,多为城市轨交公司。
5.募投项目方面,已发行的碳中和债主要投向清洁能源(水电、风电等)领域,此外,清洁交通、可持续建筑项目也有涉及。三峡集团、国家电网、中广核风电、华能集团是截至目前发行量最大的前四主体,总发行规模分别为325亿、155亿、120亿、110亿元,上述主体的募集资金投向均为清洁能源发电项目。
考察碳中和债的发行利率,笔者发现碳中和债的一级发行票面利率大多低于同期限中同评级中债估值曲线收益率。以AAA主体评级的碳中和债为例,2021年共发行137支、1726亿元,其中票面利率低于同期限中同评级中债估值的有78支,规模合计1167亿元。
为了更准确地判断碳中和债对于发行人来说是否具有票息优势,笔者找到了部分同一主体项下、发行日期与期限均相近的可比债券,发现碳中和债的票面利率普遍低于可比债券,说明碳中和债在一级市场享有一定的票息优势,这将极大提高相关发行人的发行动力。
(二)二级市场收益率情况
上市后,碳中和债的收益率会快速回到此前的市场估值状态,此外,笔者筛选出了2个主体——四川机场、苏高新,通过比较这两个主体项下剩余期限相近、条款基本一致的碳中和债和普通债券,发现两类债券在二级市场上的估值收益率基本保持一致,表明碳中和债在二级估值收益率方面几乎没有优势。
三、碳中和债的意义与未来发展
碳中和债是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品种,作为绿色债券的子品种,它在短时间内已成为绿色债券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发行规模超过1800亿元,占到整个绿债市场的三分之一。可以说,碳中和债的推出给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对于符合碳中和债发行标准的主体,其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融资成本也能有所降低。
展望碳中和债市场,市场仍将呈现供需两旺。
首先,ESG投资理念逐渐被主流机构认可,以及ESG相关产品的扩容增加碳中和债的投资需求。在政策的鼓励下,ESG理念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国内的ESG投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公募基金与银行理财均发行了ESG相关的产品,为碳中和债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我国泛ESG公募基金有133支,总规模超过2000亿元,其中权益型基金占比超过95%,进一步细分,偏股混合型和灵活配置型基金规模最大,占比分别为42%和23%。银行方面,目前存量68支ESG主题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主要为固定收益类与混合类。
其次,国内外“绿色”认定标准差异逐渐缩小,增加了海外投资者对国内绿色债券的投资需求。此前由于中国对绿色支持项目的认定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外资机构对国内绿色债券的认可度不够。但是自2016年起,监管机构对作为国内绿色债券认定的重要参考标准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进行了多次修订,随着目录的不断完善,境内外的认定标准差异已在逐渐缩小,这有助于中国的绿色债券得到境外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吸引外资机构进入中国。
第三,碳中和债的发行成本低于可比口径的其他类型债券,这有助于发行人增加供给。从供给端来看,碳中和债的发行利率大多低于同期限同评级中债估值收益率曲线,同时通过比较可比债券的票面利率,碳中和债同样具有一定的票息优势;此外,多地相继出台针对绿色债券的优惠政策,包括贵阳、南宁、湖州、广西、广州、深圳、吉林在内的地区均对绿债发行企业、担保机构等给予风险补偿、直接或贴息补贴。融资成本的降低将会极大提高相关企业的发行动力,有利于碳中和债规模的持续扩张。
不过目前来看,仍然需要出台更多的实质性优惠及激励政策以进一步推进碳中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尽管政策已在积极引导,但是在整个信用债市场中,碳中和债规模仍然占比较小,笔者认为境内投资者对碳中和债关注度不高、投资意愿不强的原因有绝对收益率偏低以及缺少针对投资端的实质优惠政策等。为了培育绿债及碳中和债投资者,目前监管层也已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但是相关政策多为指导意见,实质性优惠政策不多。比如2021年5月央行发布《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方案》,提出将绿色债券持有量纳入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范围,并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显然,在碳中和债的起步阶段,未来还需要出台更多的实质优惠及激励政策,以提升投资者参与碳中和债市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布者:碳中和-碳达峰,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ecjie.com/4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