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各地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抵制科技巨头的影响力。生活中,无论是谷歌、Facebook还是亚马逊等科技公司,它们都“无处不在”地对个人和公司产生影响。
但是,当它们的影响无处不在时,人们开始担心,它们到底是为我们服务,还是在背后以难以察觉的方式操控我们的生活?近来频频发生的大型科技公司的数据泄露丑闻,更是强烈刺激了公众的神经。
大众最关心的是直接关乎切身利益的隐私问题。
Facebook最近又被爆出“近5000万用户的账户可能遭遇入侵甚至盗用”,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用户遭受直接财产损失的相关报道,然而最值得担忧的或许是,用户对自己账户是否已经被非法入侵或盗用浑然不知,也许账户内的数字或者虚拟资产已经暴露在相当程度的风险之下,可是用户却无法对此采取进一步的防范措施。
而在今年3月份,Facebook承认,共有8700万用户隐私数据泄露给了剑桥分析公司,被用于干涉多个国家的选举。
类似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成为科技巨头“统治”下的互联网生活的阴影之一。因此,这些大型科技公司遭遇的信任危机是全方面的,不仅仅是民众,各国政府对它们也表达了不信任。
但是,让政府更为担忧的是,这些公司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和商业实力,涉入经济社会之广、之深已经到了可以说是“无孔不入”的地步,尤其是在一些关键产业,比如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基础设施的互联网,这些科技公司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这也就意味着,科技巨头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可以很容易传导到政治领域,进而成为政府官员在做决策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随着科技巨头深度进入金融行业,由于金融业的系统性特点,这些巨头也就很自然地出现了“大而不能倒”的特点,从而在与有关部门的博弈中,拥有了更多的筹码。
说到底,科技巨头之所以引起广泛的抵制,根本原因在于其力量过于强大。很多科技巨头一年的利润超过不少欠发达小国家的GDP。从市值来看,一家公司俨然就是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独立王国”。而它们发展到如此体量,是与它们自身所处行业特点息息相关的。
这些科技巨头,基本上都可以说是互联网企业,核心业务都是与互联网、大数据等紧密联系,而互联网企业的一个共性就是以巨大的流量为基础。所以,扩张是写在它们的基因里的。
不过,用户数量再怎么扩张也会有个极限,实际上这是一种存量之争。抢得先机的头部企业拿到船票后一骑绝尘,剩下众多小企业就只能望洋兴叹、徒呼奈何了,最终逃不过消亡的命运。所以,出现寡头甚至垄断毫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结果。
问题只在于,这些庞然大物会如何使用其强大的力量。剑有双刃,科技巨头有能力进一步改善我们的生活,但同样可以让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全球掀起的抵制大型科技公司的浪潮,表明人们已经开始对此保持警惕并采取措施了。
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也便越大。科技巨头们究竟会走向何方,不仅仅是它们自己的事,更是关乎全社会所有公民福祉的事。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产学研促进委员会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cjie.com/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