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成国企改革新突破?
在10月17日举行的“21世纪国际财经峰会2018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增加非国有股权占比的同时,推进国资监管体系的改革同样重要。
在此之前,刚刚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提出,要突出抓好混合所有制改革,要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同时大力支持和带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如果单从官方数据来判断混合所有制发展状况,可能会感觉到一个悖论。国资委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6年底,央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比例从65%,提高到了超过68%。换言之,有近70%的央企是混合所有制了。”张文魁介绍称。
如今,混改再次推进了近两年时间。若按照上述推进速度估算,目前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占比有可能已突破70%。
“既然70%的央企已经实现了混改,那么为什么在座谈会上,还要将混改列为国企改革的重点突破方向?这就是悖论。”张文魁表示,这说明在过去几年的混改过程中,可能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所以,下一步形成新的推动力便显得至关重要。
而对于国企改革,一个最主要的观点是需要引入非国有股东。这在张文魁看来,非国有股东的持股比例问题,关乎国企改革能否形成突破。
“要引入持股比例高的股东,这是真正的突破。过去几年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可能存在一个股权拐点,这也是我的一个理论假说。”张文魁表示。
据其测算,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达到33.4%的时候,才有可能促使国企原有的经营机制,发生较为实质性的改变。
尤其是上市公司,引入的一些中小股东效果并不明显,对改变经营机制没有多大用处,反而会因资本市场波动对其产生一些伤害。
“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所以,下一步我们的混改要在已实现混合所有制的企业里增加非国有股的比例,特别是要构造非国有的大股东,使他们的持股比例明显上升这才是正道。”张文魁认为。
即便引入了非国有的股东,同时跨越了上述33.4%的股权拐点,是否就意味着这家国企的经营机制会变得更加市场化,促使公司治理更加现代化、规范化呢?张文魁认为,这其中还涉及另外一个问题。
“国资监管体系与混合所有制是否兼容?”张文魁说,如果不能实现兼容,最后搞了混改的国企,公司机制很难如预想的那样实现真正的转换。
此前已进行混改的企业,如果仍然被既定的国资监管所覆盖,可能会被传统体制机制同化的问题也需要警惕。
“万科原有的国有股比例低,也是一家比较市场化的企业。现在被深圳地铁国资收购过去了之后,经营机制虽然不会突变,但是有可能出现渐变,如果被纳入到国资监管序列中,就会被旧体制旧机制一步一步同化,这是很值得警惕的。”张文魁指出。
所以,他认为,“我们一方面要推进国企混改,另一方面还要推国资监管体系的改革。”
张文魁将国内与国外企业的国资管理体系对比后发现,相比于国外,我国有一套非常复杂的国资监管体系,“在这样一个密密麻麻、繁琐复杂的监管体系之下,混合所有制企业想搞好,其实是很难的,这也会吓退有意参与国企混改的非国有投资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产学研促进委员会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cjie.com/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