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正在落地。
近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8中国智造业年会上,阿里巴巴AI大脑专家周昌分享了“面向制造的云端视觉AI”,他从AI一线工程师的角度,介绍了视觉AI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潜力。
不过,作为一个新兴领域,AI在落地过程中显然也会面临不少挑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周昌表示,如何做好业务和技术的融合,是当前AI应用的一大课题,这需要人工智能从业者“放下论文,注重落地”。
视觉AI解放人力
视觉AI在工业领域有哪些应用场景?周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生产线上的机器视觉,更多体现的是视觉AI硬件化,即生产线上的摄像头AI升级;二是非生产控制场景的视觉AI应用,如质量检测、车间/产区监控、安全监控等等。
后者是解放人力的重要落地方案。据他介绍,工业制造领域的视觉应用均呈现出长尾、碎片化的特点,云端视觉AI正是通过构建一套应用方法,并建立相应的AI落地策略,提高视觉应用领域的效率,以减少人力投入。
他重点介绍了视觉AI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场景之一:缺陷检测,例如太阳能电池片的生产,检测出有缺陷的产品,往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专业领域,一个员工识别出缺陷产品,至少要培训1-3个月的时间。
再例如,火车的保养工作通常要用榔头敲打各个部件,铁路公司在进站的轨道上放置摄像机,将这些检测图片传至办公室内,办公室内的工作人员进行远程观测。但事实上这个工作非常“辛苦低效”,对企业来讲也是人工成本高、情绪对质控影响大。
在视觉AI的解决方案中,机器视觉工程师会全程参与,去现场搜集缺陷的类型、图像的种类,并制定召回或修改的指标,结合企业的成本控制要求,完成对视觉信息的有效输出。同时,对于各个流程中的人工干预,方案也会进行更为合理的规划。
周昌表示,在面向制造业、农业、环保等领域时,视觉AI的落地是实战型的AI,其中最容易突破的点就是解放繁琐工作。“在各行各业,繁琐工作大量存在,这些点最适合AI落地的产品。”
“实战型”AI落地
在AI应用的过程中,周昌强调,面向产品不追求“一击必中”,但追求有效输出,“效”既是效果也是效率;而面向业务,他尤其重视AI这道“主菜”之外的“配菜”作用。
周昌认为,目前AI落地最大的机遇是,AI技术本身这几年的突破式发展(以深度学习为代表)和沉淀之后,不少技术点到了可以落地的程度,而且短期内也不会有重大颠覆,这个时间点落地价值最大。
但同时,他指出,在落地时,我们需要的不是炫技型的AI,而是实战型的AI,它落地的关键之一在于业务和技术的融合,这需要人工智能从业者“放下论文,注重落地”。
“我们在实施人工智能项目落地的时候,要围绕着客户的痛点问题,而不是围绕着AI这个单点,单点的突破只能吸引用户,无法解决用户真正的问题。”周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所谓“配菜”,就是指那些围绕客户痛点问题进行的研发工作,而这些工作大都不是AI相关的。
以阿里巴巴的“城市大脑”项目为例,这是AI在安防产业的应用。事实上,目前在安防行业中,传感器所搜集的数据量已经足够大,但这些数据并没有应用到位,周昌形容为“盲人摸象、灯下黑、雾里看花”。城市大脑正是通过感知、决策、搜索、预测、模型五个步骤,力图解决这一现状。
周昌介绍,在杭州的“城市大脑”应用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存量摄像头进行了智能化改装,云端智能对这些存量摄像头有一个“云扫描”功能,通过有限的算力,每半个小时便能将城市的一万个摄像头扫描一次,达到实时监控的效果。
在应用层面,“城市大脑”除了协助城市交通、安全管理之外,还可以进行“视频搜索”,在人员走失、群体事件预警等方面均能起到简化人力、提高利率的作用。据周昌介绍,如果把一条街一个月的视频搬到云上,一个小时甚至十几分钟之内便可以全部分析完,找到想要找到的信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产学研促进委员会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cjie.com/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