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永淳强调,制造业想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话,一方面在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力生产率方面进一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在技术创新上也一定要做出突破。“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再也不是过去那种粗放式发展的年代了。”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9.5%,远远高于世界同期增速。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80万亿人民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200多种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不过,虽然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但制造业也同样面临着“大而不强”等问题。
日前,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8中国智造业年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广泛邀请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及产业精英代表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的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之路。
从制造到“智造”
在10月24日上午“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圆桌对话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总结称,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的40年。经过多年积极参与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中国制造业在2011年~2012年前后,规模就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
据张文魁分析,在过去三四十年中国之所以能快速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是因为制造业本身也具备一些核心竞争力优势:首先是人口优势,劳动要素成本较低,从业人员聪明勤奋;其次,中国产业配套更加齐全,产业集群发展得比较完善;此外,中国的内需市场足够庞大,企业具有强大的本土市场优势。
制造企业代表协鑫集成副总裁黄继群以光伏为例称,中国光伏产业从2002年左右开始迅速发展,光伏材料及生产设备国产化逐年提升,产能规模也持续爆发式增长,目前中国光伏装机量已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依靠不断扩大产能规模、加强研发和技术创新,国内光伏电池组件的转换效率不断提升,生产成本也在不断降低。“我们在人员效率提升方面有一个对比数据,2008年一个1.2GW产能的光伏组件工厂,员工人数差不多接近九千人,而我们现在2.5GW(产能翻了一倍多)的厂只需要1000人左右。”中国的制造企业就是这样坚持不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
但张文魁及找钢网首席战略官兼高级副总裁郎永淳等人也在对话中指出,尽管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但制造业也同样面临着“大而不强”等问题。如何提高制造业的“含金量”,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智造”,成为嘉宾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出口规模和出口产品众多,但那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多数非常依赖中间品的进口。”张文魁拿中兴举例,“中兴通讯从出口产品分类来看的话,应该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但美国若对它实施芯片出口限制,中兴的供应链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体量非常大,还能出口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但中间品的依赖度目前偏高。”
“芯片是最重要的中间品之一,中国芯片进口每年约两千多亿美元,这个金额是超过石油进口的,大家知道中国对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可能在60%以上,那芯片的比例可能更高。而且,我们的中间品,可不止芯片一种。”张文魁强调。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深度嵌入到全球化体系当中,“我们一定要从全球化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制造,才能看清自己的位置。”
全球制造业重构
张文魁还指出,“据测算,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工业平均增加值率大概在40%上下,美国比40%还要高一些。而中国工业的平均增加值率还不到30%。”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中国工业中,增加值率较高的行业大多是些垄断性质、资源性的上游行业,如石油采掘、煤炭采掘和制烟等行业;而下游很多行业包括电子芯片产品等行业的增加值率相对较低。
郎永淳指出:“在国际经济环境等各种不确定因素之下,我们要看清楚和美国等制造大国之间的差距,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比中国高出很多。这就是差距所在。”
郎永淳强调,制造业想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话,一方面在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力生产率方面进一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在技术创新上也一定要做出突破。“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再也不是过去那种粗放式发展的年代了。”
未来10年,全球制造业可能会迎来一轮大洗牌,产业链和价值链在洗牌过程中将会被重构。张文魁认为,未来制造业向智能化、智慧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现在正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引领者。在这些规则上,我们要从更全球化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位置,主动适应各种国际规则。同时,中国政府也要借改革开放40年之机来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和市场化机制,“同时也要加大财税政策对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同时,张文魁还呼吁要完善金融扶持政策。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放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制造业企业在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设立研发中心和高技术企业以及收购兼并等的支持力度。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总行副行长兼商业银行总经理谢雯在圆桌中还透露,渣打银行是唯一一家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的外资银行。在一带一路走出去方面,渣打银行希望能和中国制造企业合作,提供配套的解决方案降低资金成本并更好的防范风险。
“今天,我们的制造业面临许多挑战,但我相信,通过我们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政、产、学、研各界共同努力,制造业的春天一定会到来!”作为圆桌对话主持人,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会峰在圆桌总结中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产学研促进委员会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cjie.com/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