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双11”期间,参与购物节的女性用户数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3500倍。 资料图
法治周末记者宋媛媛
十年前,刚刚起步的中国的电子商务并不被人看好。彼时,电商的“试水者”也常被看成“不务正业”的一群人。
而如今,电商几乎覆盖了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从不被人看好的“小把戏”到全民“狂欢”的十年间,电商见证了中国经济飞跃式的发展变化。
11月8日,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首份《电商这十年:2008-2017年“11.11”数据年鉴》(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双11”期间下单金额超过2008年同期的1000倍。
从抵触到接纳
回忆起网购的历史,张华(化名)觉得自己“勇气十足”。2008年,他在淘宝网上购买过一块手表,在线聊天敲定价格后,就到银行把400元打给了卖表的店主,事后曾一度担心是否被骗。
张华回忆说,彼时快递业并不发达,收到这块表的经历也比较曲折:“由于是同城交易,我和卖家通过电话后约定在某车站牌见面。当时我们相互并不认识,两个人鬼鬼祟祟的,有点像犯罪分子接头,场面很是尴尬。”
“不久之后,开始流行用网上银行网购,不用跑银行,确实方便了不少。”张华说,当时的网购“神器”是U盾,在使用时,还需要在电脑上安装驱动器,下载证书,过程比较复杂,“不像现在,一个多位数的密码或指纹就可以完成支付。”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张华一样能接受电商,这一新生事物曾一度被实体店抵制。
李丽萍在家居行业从业十多年,在她的记忆中,最初家居卖场对电商活动并不买账。
“大约从2009年开始,一些电商推出‘双11’活动,在家居卖场挂了很多广告牌,但遭到了卖场的禁止。为此,中国家具协会还曾专门出过一份规范抵制电商务的文件(《中国家具协会市场委员会关于规范电子商务工作的意见》),称未经卖场允许,电商不许利用卖场的商标商号进行宣传,不许通过移动POS将卖场的业务转至他处进行交易。”李丽萍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
而这也只是电商遭到很多实体商业经营者排斥的一个缩影。抵制者认为电商是务虚,是坐享其成,难以和实体经济相提并论。
2012年,王健林曾以1亿元与马云打赌,赌10年后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并不能占据半壁江山。虽然一年之后,王健林放弃赌约,但他仍然认为,传统实业不会被电子商务完全取代。
然而,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电商势头难挡,这从不断攀升的“双11”成交额中可见一斑。11月11日1时47分,2018天猫“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成交额超过1000亿元,比2017年达到1000亿元的时间缩短了超过7个小时;京东的“11.11全球好物节”累计下单金额则达1598亿元。
与此同时,实体店对电商也敞开了怀抱。苏宁易购进驻天猫、永辉超市进驻京东,大润发参与“双11”活动,银泰、居然之家也跃跃欲试。
女性增多父母也爱“剁手”
在电商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用户人数在逐年增加,用户的结构也在10年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报告显示,10年前,最先接触电商购物节、享受狂欢的人群是当时最时髦的用户,他们以大都市的高学历白领男性为主,普遍有着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
10年后,2017年“双11”期间,参与购物节的女性用户数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3500倍。而父母一辈的退休生活也比想象中的更时髦。
这其中,西南地区女性消费者增速明显。四川省女性用户增长率超过1.5万倍,云南省的女性用户的增长率则超过1.7万倍。
此外,报告指出,地域不同,各地女性网购喜好也不尽相同。例如,“辽宁女人最忍不了去年的包配不上今年的貂”,东北女性中,辽宁用户最爱买包,芬迪、蔻驰、菲拉格慕最受她们青睐;江浙女性用户则比较具有生活情调,对于美妆产品比较重视,其中,浙江女性用户最爱美,迪奥和祖玛珑是她们喜欢的美妆品牌。
根据报告数据,全国中老年“剁手军团”增长迅速,十分庞大。黑龙江的老年用户最时髦,占比达到14%。而青海、江西、内蒙古的“60后”“50后”的老年用户占比分别为,7.9%、7%和6.3%。
用户所购买的商品,也从刚需品逐渐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图便宜到注重品质。
报告指出,2008年消费者的主要订单集中在“刚需”3C(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品类上,随着品类的拓展,2017年,食品、美妆、服装等代表着品质化生活、消费升级的品类,订单量占比增长最快。消费者在花钱上越来越不将就,折扣低价已经不是消费的最大驱动力,而是为了需要、为了享受、为了愉悦而购买。
此外,电商带动了消费升级。10年间,来自低线级城市的购买力持续攀升。
“10年前,电商大促还是‘城里人’的狂欢,是大城市白领的‘专利’,10年后的今天,随着物流设施的发展、电商渠道的不断下沉,除了一线城市平稳走高,低线级城市购买力攀升速度加快。其中,二、五线城市用户的客单价在2017年已经超过了一线。六线城市也紧追不舍,直线上升。”报告分析。
物流基础的补充
2008年年底,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公开呼吁网友不要上京东商城购物。因为彼时的京东商城已经无力应对“爆仓”问题,在巨大的物流压力下,高管们甚至轮流去仓库协助拣货打包。
10年间,得益于智能物流的建设和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爆仓”问题正在不断减少。
“双11”期间,在圆通杭州转运中心的2000平方米的场地内,350台机器人取代人工昼夜工作,每天分拣各类快递超过50万件。解决了“双11”活动期间劳动密集型的“人海战术”。
这些机器人根据包裹流向,自动将其送至对应区域投递格口,到达指定位置后,包裹被导入格口,顺着二层滑到一层包裹装运区,整个过程仅需十几秒。
菜鸟网络高级技术专家李建军表示,菜鸟和圆通联手打造的分拨中心机器人启用至今,较于行业同类分拨设备,平均速度超出行业25%,分拣效率超行业20%。分拣准确率几乎可达100%。
10年间,在京东自建物流的努力下,物流时效有了大幅提升。当日达、次日达,甚至是“凌晨下单、早晨收货”等极速送达服务已经是常态。
报告显示,2016年,京东“11·11”配送的第一个订单,从下单到收货,用时仅为12分31秒。自营配送服务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99%的人口,90%以上的订单24小时送达。2017年,京东“11·11”当日依然实现了85%订单当日生产出库。
快速的成长,让电商无法满足于单纯的平台销售,众多电商平台开渗透到实体店、工厂端,甚至引导产品的开发、生产、预售等各个环节。
报告指出,京东通过大数据,可以刻画完整的用户画像,针对其性别、爱好、年龄等要素,更为精准地探索消费者的需求,制定最佳促销计划和供货计划。通过这些数据资料,制造商更能把握市场和用户需求,实现C2M(顾客对工厂)反向定制,实现供给侧结构性升级。
2018年“11·11”期间,京东智能供应链智能补货自动单同比增长率达到136%,重点品类预测准确率达到91%。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10年来,电商购物节带来的商流带动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基础设施的优化又为电商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流。随着电商仓储网络体系完善度的大幅提高,未来电商服务的体验将会更加优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产学研促进委员会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cjie.com/1182.html